更新时间:2024-09-27 13:55:45点击:
【学术争鸣】
作者:谢柏梁(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)
编者按
前几期《学术争鸣》,探讨了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弊。毋庸置疑,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,新媒介、新装置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。这不仅改变了戏剧的舞台呈现方式,也催生出脱离传统剧场模式的新型演出形态,构建起新型的观演关系。花样迭出的“沉浸式”“走动式”演出、文旅结合的实景演出项目以及剧本杀等,这些是戏剧吗?本期开始,我们将围绕“新型演出形态是否属于戏剧”展开争鸣。
我们首先推出两篇文章,从新型演出形态带来的种种新现象进行探讨。其中,罗丽认为,新型演出形态的特征并没有溢出戏剧的边界,是在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发展。谢柏梁认为,在传统舞台和剧场中,戏剧有着不应变更的审美尺度与艺术环境,新型演出形态割舍了戏剧属性,虽有所创新,终归不属于戏剧艺术的常规范畴,只可称之为一种泛戏剧。
从演出的形态来看,我觉得不妨把舞台上的演出大致分成两类:一类可以称作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,主要在镜框式剧场演出;另一类可以称作具备娱乐性质的泛戏剧,多在密室楼宇、山水名胜之间等多元化“秀场”中发生,观众与演出之间多有强烈的互动。
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演出现场。
随着当下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,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泛戏剧形式:从小剧场戏剧到山水景观戏剧,从沉浸式演出到互动式游戏,观众可以参与其中,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,选择并影响剧情的发展。这些泛戏剧形式,受到观众的欢迎,票房收入可观,成为一时热门。但它们也打破观演分离的审美界限,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,模糊了戏剧的边界。
我认为,从严格意义上讲,这类泛戏剧探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。戏剧属于剧场,在传统舞台和镜框式剧场的演出环境中,剧本是圭臬、故事有冲突、人物有个性、演出有规范、审美有距离、欣赏有节奏、观演关系有定式,这些都是戏剧不应变更的审美尺度与艺术环境。
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,必然是在剧场,或者类似于剧场、能够形成肃穆表演场域的空间中,有形或是无形的舞台,始终保持着使观看者足以产生审视、思考、审美共情的相应距离。不能想象《雷雨》演出时,观众跑到舞台上帮助繁漪喂药吃,那对这些经典戏剧来说岂不破坏了应有的氛围?
当然,严肃戏剧演出时也会有观演互动,但都有着约定俗成的分寸:看京剧,舞台上的观演互动只限于专业票友恰到好处的叫好与鼓掌;听昆曲,只有曲牌唱完后,观众才能鼓掌。同样,西方歌剧与交响乐,观众也要等到一场结束之后才能鼓掌叫好;歌剧表演与交响乐演奏时,艺术家们如听到不合时宜的鼓噪,也只能礼貌地停下歌唱和演奏,等观众宣泄完毕之后再进行演出。
舞台剧《重庆·1949》,舞台和观众席由5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,观众区和舞台完全融合。
在沉浸式演出、剧本杀与演艺式密室逃脱等泛戏剧的多元化场域中,其演出大多是追求娱乐化的商业行为,与戏剧的艺术性无关。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来进行分析。
《麦克白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,作为伟大的英国剧作家,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众多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,展现了他对所生活的时代、所观察体味的人生的深刻思考,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主义厚度,剧作作为文本也体现出极高的文学性。沉浸式戏剧《不眠之夜》改编自《麦克白》,把演出地和故事发生地合二为一,放在上海的麦金侬酒店中。创作者在这一固定的楼宇环境中设计出手术室、神秘树林、墓地等多个逼真场景,与观众进行偶然性和随意性的观演互动:每一位观众进场后都随机选择不同的通道,从而产生不同的剧情走向,获得独一无二的奇遇体验。
可以看出,这样的创新演出更侧重于观众的体验感,更像是一种掺杂着悬疑惊悚、逗趣的玩乐方式,称之为密室逃脱的高楼大厦版、称沉浸其中的观众为游客也无不可。尽管制作方认为该剧在全球范围创造了新的观演关系,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演剧方式,但实则已与戏剧的本质相去甚远。
沉浸式戏剧《不眠之夜》,观众佩戴着白色面具跟随演员在五层楼的空间内自由移动,成为剧中故事的探索者和见证者。